電 話:86 0571 64363384
移動電話: 15958036055
傳 真:86 0571 64376778
地 址:中國 浙江 桐廬縣 瑤琳鎮皇甫村瑤琳北路112號
郵 編:311515
所謂拙樸之美,這種拙樸不是笨拙之呆愚,而是混沌未開、質木無文、純任天然的質樸美。
從上述的審美判斷中,我們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征,我國古人對石的美學判斷超越了它作為自然物的物質品
性,而是賦予其生命的人倫鑒識。這種審美評鑒正是“天人合一”觀念的體現,表現出人與自然的統一,人與物的平等,物我相親的觀物特性。所以在華夏文化的審美視域中,石頭不僅僅是自然界默默無語的無機物,不僅僅是建材,更是生命,是充滿豐富精微、奧妙敏感的生命存在。當審美主體以空明靈覺之心對“石”進行直覺的穿透性的審美直擊,人的情感向自然慢慢擴張,冷冰冰的石塊在情感的浸潤下生發出生命的暖意,自然被人格化了。同時審美主體也逆轉化為自然,進入了與身化蝶、不辨物我的審美境界,心石彼此交流融和。這種物我合一的、心物之間的情感流動的審美境界,正是促成意境生成的必須的審美主體條件。
“意境”的生成,除了“有形之景”、“審美之感”兩者外,更重要的是依托“意”的開掘和激發。如果說“有形之景”是意境的軀體,重于寫實,“審美之感”是意境的血脈,感以動情,那么“悠遠之意”就是意境的靈魂,魂在妙悟。沒有深厚意蘊的妙悟,就激不起邈渺的審美悠思,審美感受被牢牢地黏著于物象形式之上,無法展開想像的雙翅,上升到靈動浩渺的意境天宇。所以“物象”是否具備“意”的內蘊,是“意境”營造的又一大關鍵
版權所有:瑤琳鎮志紅風景石經營部手機版